2022年初,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全齡友好型城市”,透露出廣州在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和城市公共服務提供方面的新思路,面向不同年齡群體的不同需求,回應“人民城市為人民”。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位于年齡兩端的老人和兒童群體需求較容易被忽視。要建設全齡友好型城市,首先需要考慮這兩類群體的公共服務需求;同時,“全齡友好”意味著“全民友好”,非年齡維度的殘疾人群體也是重點關注對象。
(相關資料圖)
南都民調中心針對上述三類群體,發起廣州全齡友好型城市公共服務需求系列調查,共實施6項民意調查,采集有效問卷6315份,走訪市內公園、交通站場、商業綜合體等多類公共場所,現匯總各項調查亮點,形成《廣州全齡友好型城市公共服務系列調查年度報告(2022)》,呈現公眾心聲。
老年群體
居家社區養老最受青睞
最需照料與醫療保健服務
《廣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廣州常住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1.41%,已跨入老齡化社會。老齡事業發展需要政府、社會和全民的共同努力。為了解廣州市民傾向于選擇怎樣的養老方式以及有哪些養老服務需求,南都民調發起了養老方式與服務需求調查、互助養老接受度調查。
年齡越小越能接受互助養老
養老方式與服務需求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是已經退休還是即將退休的受訪者,都更青睞居家社區養老:75.73%的已退休受訪者表示正在居家社區養老,40歲以上但未到退休年齡的受訪者中有79.78%表示會優先考慮居家社區養老。
不過,調查結果同時顯示,隨著受訪者年齡段的下降,他們對不同養老方式的接受程度均有所上升。尤其是抱團互助養老,40歲以上但未到退休年齡的受訪者中,有53.01%表示會考慮這一養老方式,上升幅度最為明顯。
針對這一調查結果,南都民調再發起互助養老接受度調查,進一步了解公眾看法。調查數據顯示,64.83%的受訪者了解過互助養老,其中“比較了解”和“略有了解”分別占13.98%、50.85%。此次調查也和養老方式與服務需求調查結果相呼應:受訪者年齡段越低,了解過互助養老的比例越高。
調查結果還顯示,“減輕子女負擔”是受訪者接受互助養老的主要原因,比例占72.35%;其次是“緩解家庭矛盾”,占62.35%。除了家庭因素之外,也有受訪者表示希望“與志趣相投的同齡人生活”“自助互助,實現個人價值”,二者分別占38.82%、36.48%。
熟人是首選互助伙伴
顧名思義,居家社區養老,意味著其養老居所就是自家社區。那選擇互助養老的受訪者會選擇哪里作為養老居所呢?
互助養老接受度調查結果顯示,有意選擇互助養老的受訪者中,88.70%的受訪者希望在本地互助養老,僅9.31%選擇外地。此外,75.72%的受訪者首選在城市互助養老,其中“城市郊區”和“城市中心”的比例分別為46.87%、28.85%。
進一步問及互助養老的住所選擇,調查結果顯示,57.71%希望以自有住房為養老居所,占比明顯高于養老機構、合租房等其他選項。
調查還發現,受訪者選擇互助養老同伴時,更希望與熟悉的同事/朋友/鄰居一起互助養老,占52.37%;遠超有血緣關系的親人(25.95%);而選擇與陌生人一起抱團養老的比例相對較低,僅有15.42%。
綜合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選擇自行居家社區養老,還是選擇互助養老,大部分受訪者都更傾向于留在生活圈更為熟悉、隱私更有保障、自由度相對更高的自家社區中安享晚年。這對社區的養老設施、服務水平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區生活照料及醫療保健服務需求高
受訪者對養老服務有哪些具體需求?養老方式與服務需求調查結果顯示,已退休的受訪者中,66.02%表示自己需要生活照料類服務,59.22%需要醫療保健類服務,45.63%表示需要一定的身體鍛煉,這三類服務占比較高。數據交互分析還發現,隨著已退休受訪者年齡上升,需要生活照料的比例也呈上升趨勢。
與已退休受訪者的看法相似,40歲以上但未到退休年齡的受訪者中,75.96%希望獲得生活照料類服務,69.40%希望獲得醫療保健類服務,43.17%希望有一定的身體鍛煉。
針對受訪者需求呼聲較高的生活照料和醫療保健類服務,養老方式與服務需求調查深入了解了受訪者所需的具體服務內容。
在生活照料類服務方面,已退休的受訪者和尚未退休的受訪者都認為家居清潔是首要需求,兩類受訪者選擇該項的占比分別為61.76%和73.38%。
在醫療保健類服務方面,已退休受訪者中有62.30%需要有專業人士提供康復訓練,59.02%希望醫療機構能提供上門體檢服務,52.46%需要長期陪護服務。尚未退休受訪者中,有77.17%希望獲得上門體檢服務,64.57%希望有人陪同看病,59.84%希望有專業人士提供康復訓練。
另一方面,互助養老接受度調查結果顯示,有意選擇互助養老的受訪者中,希望獲得醫療保健、休閑娛樂服務的呼聲較高,分別占69.31%、61.98%,希望獲得生活照料服務的受訪者則有53.89%。
深入了解發現,在醫療保健類服務方面,有意選擇互助養老的受訪者最希望獲得定期體檢、長期陪護、就醫陪診服務,比例依次為64.68%、54.97%、51.21%。
休閑娛樂方面,則是遛彎散步、打牌下棋、聊天解悶位居前三,選擇的受訪者比例依次為69.38%、62.22%、61.73%。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受訪者目前更青睞居家社區養老,互助養老模式的接受度正逐漸提升。不過,這兩種養老模式的發展都需要社區進一步完善養老設施、提升服務水平。特別是生活照料及醫療保健服務方面,受訪者呼聲較為突出,這可能是廣州有關部門及基層組織接下來的工作重點之一。
兒童群體
受訪家長望添街頭綠地、口袋公園和游憩場地
在關注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設的同時,也應當關注到年齡另一端的兒童。在兒童群體公共服務需求方面,南都民調中心圍繞“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話題,發起了兒童友好型城市公共服務需求調查、母嬰室與第三衛生間公共需求調查、育幼服務需求調查。
公共空間兒童友好度評價較高
廣州街坊對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有哪些看法?南都民調中心圍繞“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話題,以未成年人的家長作為重點調查對象展開調查,了解受訪者對廣州的戶外活動空間、公共服務及商業場所、社區環境、出行環境等4個方面的兒童友好度評價。
調查結果顯示,有85.05%的受訪者認為廣州的戶外活動空間對兒童較為友好,85.06%認為廣州的公共服務及商業場所對兒童較為友好,80.17%認為廣州的社區環境對兒童較為友好,77.72%的受訪者認為廣州的交通出行環境對兒童較為友好。由此可見,受訪者對廣州城市公共空間的兒童友好度評價較高。
認為廣州城市公共空間對兒童不夠友好的受訪者,他們最希望哪類場所提升兒童友好度?調查結果顯示,街頭綠地、口袋公園、小型游憩場地占比最高,達37.65%;其次是城市公園、廣場,兒童公園,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活動場所,分別占比31.76%;主題游樂場,郊野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商場、餐廳等室內商業場所分別占比29.41%。從受訪者反饋的意見來看,市內部分公共場所及服務設施仍有改善空間。
母嬰室及第三衛生間待完善
兒童友好服務設施的完善也是打造兒童友好型城市的重要一環。兒童友好型城市公共服務需求調查中,31.76%的受訪者希望增加針對兒童的友好服務設施。進一步了解他們對具體設施的需求,發現希望增加第三衛生間/無障礙衛生間的呼聲最高,占比達62.96%;也有51.85%希望增加位于公共場所的母嬰室?;貞姷年P切,南都民調中心隨后進一步發起母嬰室與第三衛生間公共需求調查。
調查發現,70.09%的受訪者表示使用過廣州公共場所的母嬰室,同時有82.46%表示曾遇出門在外找不到母嬰室的尷尬情況。
對于第三衛生間,調查中47.43%的受訪者表示有過使用經歷。其中,68.78%的受訪者表示當前公共場所第三衛生間內的設施可以滿足需求,但認為第三衛生間存在保潔欠佳(44.49%)、數量不足(40.20%)和位置隱蔽(39.39%)等問題。
家長更關注托幼機構離家遠近
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涉及交通、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目前“三孩”政策已經落地,除了對增設母嬰室和第三衛生間有需求外,還可以預見家長對嬰幼兒照護、托育的需求將進一步凸顯。為完善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的調查維度,南都民調中心進一步發起育幼服務需求調查。
本次調查中,66.07%的受訪家長表示自家孩子曾經或正在交由托育機構照護,68.46%表示自家孩子曾經或正在幼兒園就讀。
調查結果顯示,在選擇托育機構時,離家遠近是受訪家長的首要考慮因素,占65.47%;其次是收費標準,占50.49%;之后是可托育時間,占48.21%。而在選擇幼兒園時,離家遠近依然是受訪家長考慮的首要因素,占55.67%;其次是機構性質,占48.33%;也有44.67%會關注幼師等從業人員資質。
由此可見,離家遠近是受訪家長選擇托幼園所時最看重的因素。
殘障群體
公共交通無障礙設施有待完善
肢障和聽障人士滿意度較低
除位于年齡兩端的老人和兒童群體外,非年齡維度的殘障群體也是全齡友好型城市的重點關注對象。為了解殘障人士的公共服務需求,讓他們更平等,更有尊嚴地出行、工作、生活,南都民調中心發起了公共交通無障礙出行公眾體驗與需求調查。
七成受訪者認可現有設施
無障礙設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障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的出行便利。從調查結果來看,22.35%的受訪者認為廣州公共交通現有無障礙設施可完全滿足特定人群的出行需求;55.10%認為部分滿足;12.55%認為基本不能滿足;4.90%認為完全不能滿足;此外還有5.10%表示不清楚。調查數據同時顯示,不同殘障類型的受訪者中,肢障和聽障受訪者對無障礙設施的滿意度相對較低。
進一步問及廣州公共交通無障礙設施在哪些方面仍有不足時,56.08%的受訪者認為維護不善;53.53%認為設施種類不齊全;53.14%認為無障礙設施數量不足;36.67%表示經常發現無障礙設施被占用或損毀。
輪椅升降機或有改進空間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盡管近六成受訪者認為廣州公共交通無障礙設施較為完善,但在實際生活中依然有不少人出行時面臨障礙。
向受訪者了解廣州哪類公共交通的無障礙設施最急需改善,有36.86%認為公交車上的無障礙設施最急需改善,占比最高;其次有30.78%認為地鐵、有軌電車的無障礙設施待改善;也有22.16%認為出租車、網約車上的無障礙設施待改善;認為各類設施都很好、不需要改善的僅占4.90%。
再具體到有待完善的無障礙設施類型,38.63%的受訪者認為輪椅升降機急需改進,占比最高;其次有36.86%認為輪椅坡道有待完善;也有33.53%認為無障礙升降電梯待改進;26.67%認為盲文銘牌、站牌或地圖待改進;25.29%認為盲道有待完善;23.33%認為車站內的無障礙衛生間有待完善;22.16%認為安全抓桿、輪椅扶手設計須改進;21.57%希望完善語音報站、音響提示裝置;21.37%希望完善輪椅固定裝置、安全帶;20.00%希望改進報站顯示屏;19.80%希望改進上下車渡板。
調查總結
全齡友好型城市的本質是讓不同年齡群體的市民均能享受到生活上的便利,滿足其對城市服務的不同需求。
在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設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者目前更青睞居家社區養老,互助養老模式的接受度正逐漸提升,但多數受訪者仍傾向于留在生活圈更為熟悉、隱私更有保障、自由度相對更高的自家社區中安享晚年。這對社區的養老設施、服務水平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廣州城市公共空間的兒童友好度評價普遍較高,不過部分公共場所及服務設施仍有改善空間,其中又以針對街頭綠地、口袋公園、小型游憩場地的意見較多。增加場所數量、提升場地和設施安全性、提供兒童休息玩耍的場地是受訪者提出的首要建議。
在無障礙城市建設方面,廣州近年來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面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調查結果顯示超七成受訪者認為公共交通現有無障礙設施可部分或完全滿足特定人群的出行需求,成績有目共睹。但值得注意的是,肢障和聽障受訪者對無障礙設施的不滿意度仍相對較高。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